关于2020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的指导意见

来源:本站编辑 点击数: 日期:2020-06-22 11:34:51

关于2020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制订的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以及《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精神,按照教育部颁布的《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试行),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健全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完善评价机制,规范人才培养全过程,着力培养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以全面提升培养质量为总体目标,培育专业特色,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办学之路。以职业岗位要求和产业行业标准为人才培养规格,强化实践教学,建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推进教学改革,优化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以促进就业和自主创业为导向,落实终身教育、素质教育、人人成才的人才观,体现全员、全方位、全过程;坚持服务区域和产业发展,打造以软件信息技术为龙头的特色专业群,为厦门“中国软件特色名城”培养技术技能人才。

二、原则意见

()基本原则

1.坚持立德树人,促进德技并修。应体现以学生为中心,遵循职业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将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和工匠精神、劳动精神培育、关键能力培养等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处理好公共基础课程教学与专业课程教学、理论与实践的关系,加强实践性教学,促进学生德技并修、全面发展。

2.坚持标准引领,促进特色发展。以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为基本依据,主要包括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公共基础课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仪器设备配备规范)等,贯彻落实党和国家在有关课程设置、教育教学内容等方面的规定和要求,对接相应职业标准,服务地方和行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办学实际,体现特色。

3.坚持多方参与,促进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方案论证审定等各环节要注重充分发挥行业企业作用,广泛听取学校师生及有关方面意见建议,避免闭门造车、照搬照用;方案整体设计应体现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新要求,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实到人才培养过程中,课程教学内容及时反映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

4.坚持科学规范,促进标准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流程规范,内容科学合理,适当兼顺前瞻性,文字表述严谨,体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作为学校教学基木文件的严肃性,具有可操作性。

(二)方案制订主要依据

1.《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

2.《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教职成[2019]5号)。

3.《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

4.《福建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十五条措施的通知》(闽政办〔201894 号)。

5.《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司函〔2017130号)。

6.《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2018)》(教职成函[2018]147号)。

7.1+X证书制度相关职业技能标准以及国家新职业技能标准。

8.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2020320日)。

9.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指导意见》(教高[2020]3号)。

(三)制订对象

2020级三年制和五年制招生专业

(四)制订要求

1. 人才培养目标

原则上按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工作的指导意见》及高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学标准中的描述为依据。培养目标要符合学校办学定位,叙述简洁明了,语义恰当、语句通顺、表达完整。

2. 专业培养规格

在能力部分描述中,要分条列出专业技术技能和关键能力。描述专业技术技能必须结合职业能力分析,不仅要高度概括专业技术技能的内容,还要明确学习要求。采取动宾结构,基本格式为:“能(会)+动词+规范、标准”。

3. 师资队伍

“双师型”教师(同时具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能力的教师)原则上应占专业课教师总数超过一半。

4. 课程设置

1)必须有课程体系构建说明;

2)各专业进一步校企合作开发专业课程,避免课程内容与时代脱钩,要根据人才培养要求,整合更新教学内容,避免课程内容简单重复、错位交叉,将学科前沿知识、最新科研成果引入课堂、引进教材;

3)积极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在线优质教学资源。

4)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加大实践学时占比,突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

5)坚持以培养创新能力为切入点,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开设专创融合必修课程。

6)设置劳动教育课程。整体优化学校课程设置,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以实习实训课为主要载体开展劳动教育,其中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专题教育不少于16学时。

 

(五)教育教学改革

各系要依托行业发展背景,在充分开展专业群人才需求分析、企业岗位技术需求调研和产业发展现状、发展趋势分析的基础上,从产业集群与专业群协同的视角,基于区域经济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来构建专业群,按“专业基础相通、技术领域相近、职业岗位相关、教学资源共享”的原则组建专业群、设置和调整专业群,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人才培养规格,开展专业(群)教学改革;要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指导委员会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作用,继续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完善中高职衔接联合办学、现代学徒制和“二元制”校企合作办学等人才培养模式,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校校合作,共同制订培养方案、共同研发课程、共同编写教材、共同实施教学、共同搭建学生就业服务平台的人才培养机制,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能力为主线,突出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开放性和职业性。

1.坚持立德树人。高度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法制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诚信品质、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遵纪守法意识。要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造就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坚持与时俱进。主动适应国家供给侧改革、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新常态的需要。以立足厦门“中国软件特色名城”,面向“数字福建”建设为根本出发点,发挥行业企业和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加强专业教学标准建设,积极推行“1+X证书”制度和订单培养模式,鼓励采取工学交替、分阶段等形式,弹性、灵活地组织与实施教学,加强学生的生产性实训和社会实践,保证在校生至少有半年时间到企业等用人单位顶岗实习,提高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职业素养的养成,强化学生职业能力。

3.深化产教融合。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群)的任职要求,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将相关的职业资格标准融入到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与行业企业合作开发新课程。

4.开展教学改革。继续开展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办法的改革,积极推进理论与实践一体化的课程教学,重视学生学以致用;积极探索工学交替、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有利于增强学生职业能力的“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改革与创新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促进多媒体技术、仿真教学软件等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推广与应用,并将信息技术与各种学习活动紧密结合,适应信息化教学与学习,建设与完善网络教学平台、网络教学课程资源库;考核标准要参照企业行业标准,考核形式要多样,考核内容要重过程、重技能、重应用等。

5.分类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为适应高职分类入学考试的要求,针对不同生源,面向“退伍军人”“下岗工人”等分类制订“扩招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规格,制订“现代学徒制”“二元制”等人才培养方案。

6.注重衔接培养。五年制 “三二分段制”联合办学专业,要以中高职课程衔接为核心,开展课程体系建设与改革,完善专业课程衔接体系。在中职学生已掌握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基础上,加强高职阶段的专业知识、技能技巧、学习能力、知识应用等方面培养。按职业岗位任职要求设置专项课程,集中若干周时间强化培养一种职业岗位的职业能力,以探索中高职衔接的人才培养模式。同时针对我校“专升本”和“国际教育”的需求,以开设选修课为途径进行衔接。

7.加强创新创业教育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培养教育融入教学全过程,按照高质量创新创业教育需要改革教法、完善实践、因材施教、促进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的有机融合;充分利用创新创业教育要素与资源,建设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教育专门课程;依托学校各种大学生创业基地及平台,举办各种科技创新、创意设计、创业计划等专题竞赛;同时将学生完成的创新实验、论文发表、专利获取、自主创业等成果折算为学分,学生参与课题研究、项目实验等活动认定为课堂学习;通过记录学生学习或参与创新创业活动情况,并量化学生创新创业评价标准,考核学生的创新创业技能学习实践。

8.高度重视劳动教育要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和专业积极开展实习实训、专业服务、社会实践、勤工助学等,重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应用,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增强诚实劳动意识,积累职业经验,提升就业创业能力,树立正确择业观,具有到艰苦地区和行业工作的奋斗精神,懂得空谈误国、实干兴邦的深刻道理;注重培育公共服务意识,使学生具有面对重大疫情、灾害等危机主动作为的奉献精神。

 

三、课程结构及要求

(一)课程结构

1.各专业按照“公共基础课程(必修+选修)+专业基础课程+专业课程+拓展课程” 课程结构设置相应课程;要确实从区域产业升级转型及发展需求出发,围绕职业岗位群,融入行业技术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校企共同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开发相应专业核心课程5-8门,体现理实一体化教学;要结合高职招考新形势,针对学生个体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学习兴趣等差异问题及《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课程学分替代管理办法》(厦软教〔201857号),改革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2.集中实践由“认识岗位+专项实训+综合实训(毕业设计)+顶岗实习”组成。

(二)学时学分

1.学时与学分:总学时2500-2800,周学时20-24学时。一般16学时计1个学分(公共选修课12学时计1学分),总学分不少于142学分,实践教学环节每周按24学时计算,1周计1学分。

2.公共基础课程学时应不少于总学时的25%,选修课程学时占总学时的比例应不少于10%,实践学时不少于总学时的50%

(三)各类课程设置

1.学校每学年教学周40周,第1/4/7学期均为19周,第2/5/8学期均为17周,第3/6学期均为4周。

 

 

 

各学期教学计划总体安排表

学年

学期

周数

                     

军训、入学教育

课堂

教学

技能实训

顶岗实习

答疑

考试

毕业教育

第一

学年

1

19

2

16

 

 

1

 

2

17

 

16

 

 

1

 

3

4

 

 

4

 

 

 

第二

学年

4

19

 

16

2

 

1

 

5

17

 

16

 

 

1

 

6

4

 

 

4

 

 

 

第三

学年

7

19

 

 

16

2

1

 

8

17

 

 

 

16

 

1

  

116

2

64

26

18

5

1

说明:技能实训教学安排三年不少于26周,各专业可根据专业教学需要,可适时调整技能实训周安排。】

2.公共基础课程由学校统一规定,包括必修和选修两类课程,旨在提高学生人文、身心素质和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价值判断的能力,训练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学生的人际沟通与表达能力。根据教育部关于《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教社科〔20182号),2020级开始第三学年《形势与政策》教学形式为学生在MOOLDE平台学习。公共选修课程6学分包括心理健康类 、艺术与体育类 、人文社科类、计算机科学及其他实用技术、自然科学类、经济管理类、校外考试辅导(专升本)7类,由各专业提出具体选修要求。

3.学校围绕育人的中心任务,将综合素质测评成绩作为毕业要求,成绩认定由学工处负责;为引导学生坚持学业为主的同时,积极参与社团、竞赛、就业创业、创新创造实践和志愿公益等第二课堂活动,将第二课堂纳入培养方案,试推行“第二课堂成绩单”,学分计入公共选修课学分,第二课堂成绩依据《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第二课堂学分管理办法》认定。

4.专业基础课程应具有明显的基础性和先导性,使学生掌握专业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专业课的学习奠定坚实基础,逐步建设和开发系列专业群课程。

5.专业课:依据“调研职业领域→工作岗位→岗位内容→工作能力要求→相关证照”设置,要反映专业特点和实现专业人才培养规格,一般为5-8门。

6.拓展课:为限选课,建议从第2学期开始安排,开设12学分以上课程(需要提供至少24学分的课程包,即至少达到二选一),逐步建设和开发系列专业群课程。

7.各专业依据《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课程考核评价办法(试行)》(厦软教〔201855号)全面推行形成性的多元的课程考核评价方式。

8.各专业须按照《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课程代码编写规则说明》对每门课程进行编码,并与数据采集平台相吻合,保持一定的连续性和稳定性。

(四)毕业要求

1.学生应完成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规定的全部课程学习,达到各专业总学分要求。允许学生通过参加技能竞赛、高层次学历教育、对外交流学习、职业资格及技能考证、创新创业实践、第二课堂活动和在线课程等获得的成绩和学分按照《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课程学分替代管理办法》进行学分认定互换,但公共必修课、专业课、集中实践学分不可替换。

2.综合素质测评成绩:合格

3.课程证书要求: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或二级)合格证书

4.资格证书要求: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具体要求。

四、制订流程

参照《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例框架和基本要求(2019年修订)》(附件1),各系应根据教育部制订的高职专业目录、专业教学标准、公共基础必修课课程标准、顶岗实习标准、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教学仪器设备配备规范)等国家教学标准,及时组织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工作提供基本遵循。

1. 调研

各系、教研室组织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及行业企业人员积极参与、开展编制工作,明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人员。依据国家专业教学标准,组织各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深入合作企业进行调研,广泛研讨,不断优化课程体系,科学制订专业培养方案。调研要求如下:

1)选取有代表性的合作企业、同类专业院校及有关专家和毕业生作为调研对象。

2)根据市场对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明确专业设置的职业面向和就业岗位,全面了解用人单位对专业人才的知识、能力、素质和职业资格证书要求,以及同类院校专业开设及专业培养方案编制情况。

3)分专业撰写人才需求调研报告(参考格式见附件2),并在专业教研室内进行广泛研讨。

2.编制

按原则意见进行2020级专业培养方案的编制工作。

3.论证

各系要组织专业(群)建设指导委员会及相关人员对编制的专业培养方案(草案)进行论证,根据论证意见(论证意见表见附件3),进一步修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论证内容应包括: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是否准确,课程设置是否突出职业性,教学内容是否突出前瞻性,知识构建是否突出针对性,能力培养是否突出应用性,培养过程是否突出实践性,教学环境是否突出开放性,质量评价是否突出社会性,培养方案是否突出操作性等。

4.审批

各教研室完成2020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编制工作后,填写《“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审批表》(附件4),各系汇总审核报送教务处,教务处组织教学工作委员会审批。

5.提交资料时间及格式

825日前,各系将各专业调研报告(纸质、电子文本)、人才培养方案论证意见表(纸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审批表(纸质)、专业培养方案(纸质、电子文本)等4份资料汇总后报送教务处。

文本编辑格式按统一要求(附件5),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审定稿后,以系为单位编辑成册。

 

件: 1.**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体例框架和基本要求》

2.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专业调研报告》(参考格式)     

     3.《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专业培养方案论证意见表》

4.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评审表》

(文件附件见下载中心)

 

 

厦门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2020618